您的位置: 首页 >校务公开>校园新闻>详细内容

校园新闻

夏梅芳校长在2011年“常熟校长大讲坛”发言交流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12-28 12:34:09 浏览次数: 【字体:

 

510,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的2011年第二次“常熟校长大讲坛”在省中举行。全市中小学校长,教育局领导班子全体人员,教育局机关副股级以上干部,直属事业单位正副主任参加此次活动。大讲坛上,我校夏梅芳校长作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交流发言。

 

 

 附发言稿: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外国语初级中学   夏梅芳

外国语初级中学是全市最年轻的学校,三年来,我校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目标,领导的关心,老师的齐心,同学的用心,汇聚成学校前进道路上不竭的动力,而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力量核心则是敬业礼贤、为人师表的师德师风。

师德,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她是教师对职业的终生守望,是对教学技能、教育智慧的不断积累;师德也是教师面对学生成功时露出的欣慰的笑容,是学生困难时鼓励的眼神和赞许的目光,是学生梦想失落时发出的鼓舞和召唤;师德还是学生离开老师后,能够在成长的岁月里不断回忆起的一份美好和眷恋,是融入学生血脉和骨髓的气质与人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师风淳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开启学校新征程,成就学校美好未来的重要抓手。主要工作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以党风促三风,创设和谐育人环境

新校成立之初,如何让教师尽快融合有归属感,让师生尽快适应有幸福感,让新校尽快步入良性轨道有节奏感,学校领队班子确定了用党风带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工作思路。学校160多位教职员工,虽然因原有学校办学体制、生源状况、管理模式等诸方面的不同而导致教师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式存在着较大差异,但其中不乏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的好教师,特别是40多位党员教师。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应该是新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的一个良策。在“一风带三风”活动当中,新组建的校级班子、校行政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对于重大问题坚持党政联席会议集中研究,民主决策,做到会上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见解,会后认真贯彻执行。在实践中,领导班子以作风正派、公正廉洁,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学校的党员教师是各年级、各学科和各部门的骨干,他们一肩挑起了“双重责任”:不仅在思想政治上严于律己,起好表率作用,同时他们还带头上好“减负增效”公开课、示范课,带动全校教职工投身科研兴校的活动。我校数学教研组有三位年轻的优秀党员,他们的党龄平均不超过五年,但他们的觉悟和干劲不输给党龄几十年的老党员,其中的两位既是出色的班主任又是能干的德育管理工作者,他们还是数学组的排头兵。他们不仅可以让二十多位数学老师齐心协力你追我赶,还能凭着过硬的业务素质摘取“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评比全国一等奖桂冠,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真正含义。

在我校,每位党员教师的办公桌上,都有一块醒目的“党员示范岗”标志牌,在这块标志牌的周围,就是党员教师们的“责任区”。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联系一个人,负责一小区”,给周围的青年教师以指导和帮助,培养教师的团结合作意识。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践行师德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向全校教师发出倡议,每位教师签订了“师德承诺书”;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优秀党员孟二冬、吴大观等同志先进事迹,并挖掘身边的典型,评选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备课组,用榜样来激励,用先进来引路;通过宣讲“我和学生的教育故事”、“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从平凡中去书写感动,升华教师心灵。与此同时,务实严谨敢为人先的教师工作作风感染了学校的广大学生,同学们不仅勤奋好学,知书达理,而且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热心于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到一年的时间,从党员干部到一线教师再到广大学生,就呈现了较好的精神风貌,学校以优良的党风引领校风,纯净教风,提升学风,创造了风清气正、和谐民主的育人环境。

二、以人格育人格,提升师德带动生德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教师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或奖励制度都不能代表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在教学、做事、活动、研究中都具有示范作用,是学生 模仿和学习的榜样。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受教育的 过程就是人格逐步完善的过程,而人格形成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教师人格魅力所施加的影响。教育实践表明,凡成功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格。

我校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6周岁,独生子女教师特别是女教师居多,面对层次多样的初中学生,有时候我们的教师缺少耐心、爱心,也缺少换位思考的做法,为此,我们实施“青蓝结对帮教工程”,极力倡导“用爱和责任教书育人”,探索“德育导师制”,提高教师职业成就感;我们鼓励教师从每一个教学环节 入手,在细节上下功夫,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人格的活 动,努力做到育人于“无痕” 之处;我们还要求教师心中多把衡量学生的尺,用“放大镜”看学生的长处,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学生,靠近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家庭。

做了二十年班主任的初一年级主任唐老师,用她的微笑和慈爱让学生从初一开始明白了坐要坐直,站要站直,队伍要排直的丰富内涵;初二班主任曾老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上门家访,一个又一个的主题班会,把一个习惯、纪律、成绩都不是很理想的班级来了个旧貌换新颜,令学生、家长和同事赞叹不已;初三历史顾老师,除了单身照顾家里有一个因脑瘫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她还勇挑教学重担,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关心学生,从她身上,同事和同学都能读懂什么才是坚强乐观,尽心尽职……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教师,他们用自己优良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感动了学生,用自己苦干的精神感染了学生,用自己真诚的爱心温暖了学生,用陶行知先生的说法,师德建设就是“建筑人格长城”!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群体,学校方能稳定和谐,学生才能茁壮成长。

三、以活动促发展,提高师生幸福指数

学校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师个人修养,树立学校整体形象,更主要的是为了增强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和教书育人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师生相识相处相知三年的幸福感。为此,学校以活动为载体,采用多样形式,搭建多种平台,提高教师的才干和德性。市教育局领导朱科长“加强德育管理,共话德育创新”、苏州市德育带头人邢奇志“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马宁“奏出教育生命的最强音”等讲座,让大家感悟到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素养;远赴扬州梅林中学、溧水东庐中学让我们明白了“认真只能合格,用心才能优秀”的道理;从观看感动中国2009-2010人物到欣赏感动校园的“珍贵记忆”、“怒放的青春”,让校园里的每一个人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彼此也多了点默契和心心相印;学校精心制作的每年一期访谈节目“合作·共赢”、“爱心·智慧”等活动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认识到了对学生以爱为核心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意识到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都是非常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建构的教师。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幸福着自己,同时也幸福着学生。三年来,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年围绕不同主题展开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外语节、感恩节、动漫节、体育节、户外节等系列活动既活跃了学生身心,也拉近了师生距离。虽然组织这些活动要牺牲教师们许多业余时间,但看到学生们快乐的笑脸、健康的身影、阳光的性格,听到校园里除了朗朗书声,还有动听的歌声、欢快的笑声和加油助威的呐喊声,老师们说再苦再累也值得,这就像运动会上师生之间传递的接力棒,爱在传递,幸福在荡漾。师生和谐,寓教于乐,这是教育的一个至高境界,也是你我共同的追求。在这里,空气、阳光和雨露享之不竭,童真、自由和爱不复短缺。

“我做了一辈子老师,但一辈子学做老师”! 于漪老师的话时常回响在我耳边,如此谦虚的精神,如此博大的胸怀,在她心中,总是用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用一把尺子量自己的短处。霍懋征老师的一句话“我从没有对一个孩子发过火,我从没有惩罚过一个孩子,我从没有向一个家长告过状,我从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孩子”永远印在我心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从他们身上我们懂得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正含义。教书育人是伟大的事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高尚的师德和人格就像一粒粒种子,撒播在学生心田, 迟早会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绽放出灿烂和美好。正如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中所言:教育是一朵云吹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感动另一个心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