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申报表
我
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
微型课题申报表
课题名称 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研究
课题负责人 叶 红
研究单位 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
研究人员 (初三备课组) 沈 明 钱艳文 支耀红 顾维兰
束云龙 陶建石 屠卫国 周逸秋
(初二备课组) 陈建平 申 国 陈卫忠 龚红梅
濮 维 王宇红 张世明 袁梅红
(初一备课组) 韩 勤 华 丹 李 慧 龚利民
丁 捷 姜静洁 朱慧秋 陈华伍
研究时间 _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
国中心的教学模式, 学生
课 题 负 责 人 基 本 情 况 |
| |||||||||||||||||
姓 名 |
叶红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6706 |
民 族 |
汉 |
| ||||||||||
行政职务 |
副教导 |
专业职务 |
中学 高级 |
学 历 |
本科 |
研究专长 |
数学教育 |
| ||||||||||
承担课题研究情况 |
1.常熟市级课题《有效的课堂教与学的研究》负责人 2.江苏省规划办课题《面向教师专业成长的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应用研究》等省、国家级课题核心组成员 3.国际数学课堂研究项目《中国数学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课堂策略研究》研究成员 |
电 话 |
单位 |
52866272 |
| |||||||||||||
住宅 |
52849835 |
| ||||||||||||||||
手机 |
51593565 |
| ||||||||||||||||
通讯地址 |
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 |
邮编 |
215500 |
电子邮箱 |
yehong@csfls.com |
| ||||||||||||
课 题 组 成 员 基 本 情 况 |
| |||||||||||||||||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行政职务 专业职务 |
研究专长 |
学历 |
目前承担课题研究情况 | ||||||||||||
沈 明 |
男 |
31 |
中学一级 |
|
数学教育 |
在读 硕士 |
常熟市级课题成员 | |||||||||||
李 慧 |
女 |
32 |
中学一级 |
|
数学教育 |
在读 硕士 |
常熟市级课题成员 | |||||||||||
陈建平 |
男 |
36 |
中学一级 |
|
数学教育 |
硕士 |
常熟市级课题成员 | |||||||||||
申 国 |
男 |
36 |
中学一级 |
|
数学教育 |
本科 |
省级课题组成员 | |||||||||||
支耀红 |
女 |
33 |
中学一级 |
|
数学教育 |
本科 |
省级课题组成员 | |||||||||||
韩 勤 |
女 |
38 |
中学一级 |
|
数学教育 |
本科 |
省级课题组成员 | |||||||||||
束云龙 |
男 |
48 |
中学一级 |
|
数学教育 |
大专 |
常熟市级课题成员 | |||||||||||
陈卫忠 |
男 |
35 |
中学一级 |
|
数学教育 |
本科 |
常熟市级课题成员 | |||||||||||
华 丹 |
女 |
31 |
中学一级 |
|
数学教育 |
本科 |
常熟市级课题成员 | |||||||||||
龚红梅 |
女 |
42 |
中学一级 |
|
数学教育 |
本科 |
常熟市级课题成员 | |||||||||||
濮 维 |
女 |
27 |
中学一级 |
|
数学教育 |
本科 |
常熟市级课题成员 | |||||||||||
王宇红 |
女 |
34 |
中学一级 |
|
数学教育 |
本科 |
省级课题组成员 | |||||||||||
钱艳文 |
女 |
32 |
中学一级 |
|
数学教育 |
本科 |
常熟市级课题成员 | |||||||||||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是:教学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或者说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多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独立完成任务,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它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我国大部分研究者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看做是学习的推动因素,是为智力的培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服务的,没有作为教育目标。提倡自主学习(self2regulation academic learning)、培养和发展学习自主性(self2regulation academic learning capacities)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要求学生从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自主的学习方式。由此,自主学习成为当前课程改革倡导和推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尽管自主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倡导自主学习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人们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仍感到困惑和迷茫。
二、项目核心概念的界定
各心理派对“学习”内涵认识不一致,代表性的有三种: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指刺激—反应之间联结加强;认知学派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加涅认为“学习就是这样的认知过程,它把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转化成了为了获得某项新技术所必需的内部信息过程”(《教学设计原理》)。
“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课堂和录像观察、教师和学生的访谈、教案、教学案,作业、考试等,在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元认知理论指导下,关注学生学数学过程,关注学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关注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数学,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并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深度分析和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与学方式,丰富教师的教学知识,探索数学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有效策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
四、研究的方法
鉴于本课题研究内容多、实验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主要采用文献借鉴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文献借鉴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调查、分析课题实施前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探索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
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五、研究的操作要点和实施措施
社会认知学派的齐莫曼(Zimmerman)综观各学派的观点,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学习自主性研究理论框架[1],对自主学习作了深入说明(见表1)。
表1 自主学习的研究框架
科学的问题 |
心理维度 |
任务条件 |
自主的实质 |
自主过程 |
为什么学 |
动机 |
选择参与 |
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 |
自我目标、自我效能、价值观、归因等 |
如何学 |
方法 |
选择方法 |
有计划的或自动化的 |
策略使用、放松等
|
何时学 |
时间 |
控制时限 |
定时而有效的 |
时间计划和管理
|
学什么 |
学习结果 |
控制学习结果 |
对学习结果的自我意识 |
自我监控、自我判断、行为控制、意志等
|
在哪里学 |
环境 |
控制物质环境 |
对物质环境的敏感和随机应变 |
选择、组织学习环境 |
与谁一起学
|
社会性 |
控制社会环境 |
对社会环境的敏感和随机应变 |
选择榜样、寻求帮助 |
确定具有代表性(新手与专家)4名教师,确定初一和初三各一个典型的代数单元,拍摄一个单元的所有数学课录像,包括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通过教师、学生的教学访谈、录像,在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元认知理论指导下利用各维度及其指标综合评价课堂,分析复杂的课堂关系,关注学生学数学,关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深度分析和评价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行为。各位研究教师尝试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图1 QUASAR项目研究框架
利用数学教学任务的评价方案,关注教师如何教与学。QUASAR(Quantitative Understanding: Amplifying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Reasoning)项目是美国国家教育改革项目之一。
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框架:
文献综述 |
教学经验 |
学生学习 |
教师策略 |
教学准备 |
课堂观察 |
教后访谈 |
学生作业 |
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数学观 |
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框架 |
通过课堂和录像观察、教师和学生的访谈、教案、教学案,作业、考试等,进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研究。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探索、发现、协作解决问题等为主的探究教学模式上来。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把以前设计“ 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 学生如何学”和 “ 教师如何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师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主体作用,把学习活动调动为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有效学习。
2.激发学习内部动机,保持自主学习的持久动力
动机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1培养求知兴趣, 维持学习动机
一改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主动求知。二是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和愿望。三教师要适当进行课堂教学的延伸,积极开展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自我创造活动。四是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艺,注重新课引入别致、方法指导恰当、点拨启发性强,精心营造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氛围。
2.2适时进行激励, 强化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激励的措施主要有:一是期望激励。教师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一个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期望。如,教师在与学生个别谈话时,可用“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老师希望你能做到”等激励性语言表露自己对学生的希望,让学生感受到激励和鼓舞。二表扬激励。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尽力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激发其奋发向上的动机。三是成功激励。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实行分层指导,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2]
3.发展元认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事物的认识。从元认知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作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
3.1实施教学案一体化,让学生会学能学。
教学案设计分自学导引(课前);课堂导学(课中);自我反馈(课后)三部分。前面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自学导引(课前)有1.检查与建构2.交流收获与乐趣、疑难与困惑。课堂导学(课中)总结中安排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方面总结反思。自我反馈(课后)让学生反思1.你还有哪些疑惑?2.你对老师这节课还有什么意见?这个教学案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让学生自我建构过程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自我评价的过程。
教学案中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明确的目标,而且有教学的重点、难点。学习是有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指导的东西,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东西。在罗杰斯看来,自我评价是使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成为一种负责的学习的重要手段[3]。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是自主的。[4] 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4]
预习是教学案模式的重要环节,它既体现了教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将教学案提前发放,学生以教学案、教科书为蓝本,自行解决教学案中的基础问题。对预习环节出现的困难,要鼓励学生敢于暴露,并主动寻求帮助,勤于合作探究。在“心求通而不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状态下,通过互相启发、思维碰撞等,从而“开其意,达其辞”。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养成了良好习惯,而且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3.2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课堂策略研究
对教师进行访谈:
Q11: 本节课看来,你认为学生主要的困难在哪里?
Q21: 你认为引起这些困难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
Q31: 你估计今天布置的作业中, 学生很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为什么?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分析并寻找原因,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矫正。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暴露错误,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会纠正他们思维中的某些错误。教师可介绍中外名人的读书方法、推介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介绍先进的自主学习方法等,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开导和释疑,帮助学生矫正学习上的偏差,以提高元认知能力。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5]。
4.1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和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补充,通过讨论、体验、分享、评价、激励等合作互动过程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实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实现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合作是一种责任。合作学习中的每个人应对小组负贵,对自己负贵。小组中的所有成员应为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献计献策,共同活动。这就大大地增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合作是一种共同提高。是为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合作是一种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发言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前,教师应该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和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
4.2探究学习
在概念教学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即是说,在概念教学中,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知识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对常识材料进行探幽入微的探究性活动,在探究中丰富由自发性概念向科学概念发展过程中的体验,使学生在“学、做、用”过程中,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构建概念的“恰当的”心理表征。而要在概念教学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我们认为,应当把学生的思维带回到现实中去,主动参与对常识材料进行探幽入微的探究性活动;应当把学生带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去,在问题情境中展开“火热的思考”,探究概念的本质特征;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在探究中学习数学化;应当通过概念的实例,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把概念学习作为“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等诸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4.3关注课堂生成
生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但数学活动是一个多成份的复合体,它不仅包含“数学活动的客观成份”,而且还包含“数学活动的主体成份”,其中,数学活动的客体成份包括问题、语言、方法和命题,数学活动的主体成份包括核心思想、规范性成份及启发性成份,数学活动这种多成份的复合要求我们全方位地关注生命体的自由发展,从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态度的生成点、生成的逻辑链、生成的拓展等去设计预案,以预设的“点、线、面”去引发生成的“点、线、面”,使生命体真正获得全面提升、发展。
六、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人本主义理论
罗杰斯的意义学习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意义学习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感情、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起来。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1.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3.学习是渗透性的。即学习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4.学习使由学生自我评价的。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大多数意义学习从做中学的;当学生负责任的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涉及整个人(包括情感与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入的。
(三)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组成。元认知知识是学习成功的前提,是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关键;元认知体验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强化学生对认知活动和自我意识,自我体验,使学生从意识到行为都主体化,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元认知监控是认知主体主动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灵活地选择学习策略。
七、研究的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1月)查阅文献、调查分析、选择研究对象和范围,完成课题的方案设计、论证,启动课题研究。
2.中期研究探索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9月)实施计划,信息反馈,资料积累,形成阶段成果,调整实施计划。
3.总结推广阶段(2010年8月—10月)全面总结,汇集资料,分析数据,效果评价,形成成果。
八、研究的组织管理与预期成果
研究的组织管理
课题负责人:叶红
本课题研究聘请常熟理工大学擅长数学教育研究专家汤炳兴,教育博士黄兴丰,常熟外国语学校教导处分管教科研的中学高级教师、常熟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叶红主持。
研究成员:沈明、李慧、束云龙、韩勤、申国、支耀红、陈卫忠、华丹、龚红梅、王宇红、陈建平、钱艳文、顾维兰、濮维、丁捷、张世明、龚利民、陶建石、屠卫国、袁梅红、周逸秋、朱慧秋、姜静洁、陈华伍等数学组全体成员。
预期成果
1.课堂教学录实录、访谈资料。
2.课题研究课教案、教学案、课件。
3.课题研究市级以上获奖论文集。
4.课题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参考文献:
[1] Schunk , K. , Zmmerman , B. J . , Self2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M]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 1994.
[2]李子华. 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3]施方良. 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4]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4-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