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教学经验的自我反思、同伴交流和一定的专业引领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经验的自我反思
1. 教学需要经验。“阅历是人的一个宝贵财富”,同样,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历程和在教学工作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是教师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一定经验的积累,难以形成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驾御能力,这正是一些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初期所面临的困境。而且,经验形成于个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带有明显的个人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它是形成自身教学风格、获得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基础。
但教学不能仅凭经验。一方面,个体自身的经验,都是特定的教学环境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活生生的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势必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时,教师过去成功的经验也许就不再那么切合时宜了,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对原有的经验不断进行修正。另一方面,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过程可以发现,一些职初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严峻的“生存关注”压力下,他们的教学经验往往只是他人或者所谓成功教师经验的一种重复或翻版,因而,这样的经验只是他人经验的一种推移,是一种间接经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教学对象发生了变化,这样的经验未必就能适用。
2. 经验需要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 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 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1 ]只有拥有教育和教学经验而又不断反思的教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反思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所得到的教学结果、课程与教科书的设计等都可以成为教学反思的对象。反思教材编排是否合理、教学情景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教案设计是否恰当,课堂提问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是否抓住了学生思维闪光点,学生的课堂反映如何,教师是否认真分析了学生出错的原因,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来准备如何进行改进。
同时,教师要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的意识,使得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一个经常性的行为。例如可以通过教学日志的形式记录当天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对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特殊事件进行详细的记载和分析。这样,通过长期教学反思的积累,必将积累大量的第一手实践资料,这些既是撰写论文或实验总结的参考资料,同时也为教师改进教学实践提供了依据。
二、同伴交流
同伴交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良好途径。虽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存在差异,但在教学活动中不同教师必然会碰到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相互交流、切磋时,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分享收获。另外,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对于任何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极其宝贵的经验财富。只有通过相互的交流,才能对各种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比较与鉴别,从而获得对问题更为本质的、全面的认识,获得共同提高。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临着更多新问题的挑战,这时同伴交流显得更为重要。调查表明,新课程使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多,教师遇到困难时的解决办法主要也是与其他教师交流。
1. 交流的方式和渠道是多样的。可以通过一些专业性的活动或会议,与其他地区、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当然,更多的是同事间经常性的短期交流,这是教师交流活动的一个主要渠道。在这方面,我国具有比较好的传统和经验。很多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和“结对子”工程都为学校内教师的交流和成长提供了机会,而我国的教研制度为地区间或者校际教师的交流提供了很多机会。当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交流的渠道将更为广泛,教师间的网络交流将成为教师交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
2. 交流的内容也是多样的。可以是关于新课程内容定位、教材设计的一些思考,可以是教学素材、试题命制的交流,可以是教学经验或者教训的交流、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可以是新技术手段的应用等等。研究表明,同伴交流对于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理解、获取有效的教学资源、掌握新技术手段尤为重要。而这些都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因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同伴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或学习活动,乐于交流。
三、理论学习
新课程呼唤“反思型”教师,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一个反思型教师应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应把自己放到学习者的位置上,例如,教师可以加入专业的学术组织,定期阅读有关专业文献,及时了解所教学科和教育领域中的最新进展,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反思、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自身更好的专业成长。
在《百万分之一有多小》一节的教学中,在讲解完较小的单位微米与米的转换后,有一位学生来问我,她说:“老师,微米之后的单位是什么?”“丝米”我答道。然而,她并没有善罢甘休,马上接着问“那丝米之后呢?它离微米有多远?”我一下子愣住了,是啊,我记得自己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也曾在脑海里提过这样的问题,可由于胆怯等原因,一直都没有问出口,可如今我的学生这样问我,我该怎样回答?
“这样吧,丝米之后是什么单位,老师也不清楚,让我们都去查查资料,明天老师再回答你,好吗?”可下来后,我找遍了手中的所有资料,也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第二天,我刚到学校,那位学生就跑到办公室,迫不及待地告诉我:“老师,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丝米之后是忽米。米和毫米之间相差三级,毫米和微米之间也相差三级,所以1 米等于106 微米。”上课的时候,我让她向同学们大声地宣布了她的“发现”,大家对她报以热烈的掌声,她不好意思的笑了。其实,她确实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这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在学生身上,老师也会学到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师与生并不是绝对。
———贵阳23 中 段 燕
上面的案例,既说明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是激发教师理论学习的一个较好的契机。
四、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些具体建议
上面提出了教师成长的一些途径,除此之外,我们还想对教师成长再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第一,为了更好地反思自身的教学,教师在有关教学研究活动中,可以对课堂教学过程拍摄现场录像,并据此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这种方式比较忠实地记录了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活动,为教师的反思提供了比较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例如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是否恰当,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是否全面,学生的反应如何,是否对学生的一些闪光点进行了及时评价并生成了新的教学,乃至于自己的教学语言、教态如何。而这些内容仅仅通过教师自身的回忆及基于回忆基础上的反思是比较困难的。一位教师在观察了自己的教学录像后,惊讶地说,“这是我上的课吗? 竟然问了100 多个问题,不可能!”
第二,教学交流中,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的比较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就某个课题,让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如有条件还可以分别拍摄教学录像,通过教学录像的观摩与比较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第三,定期进行一些教学案例、课堂突发事件的交流,通过对这些案例的交流、研讨、评析,提高教师教学实施能力。
第四,积极参与新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现阶段,我国的课程资源尚比较缺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校本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教师这既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一个较好的机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