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应成为学校知识管理的战略协调者
校长应成为学校知识管理的战略协调者
摘 要:现代学校的持续发展,应建立在校本知识不断创新的基础上。知识管理与学校发展,是这个时代教育与管理的新课题。校长应有意识地发展知识管理的能力,成为学校知识管理的促进者,从而促进学校的知识管理与学校发展。
关键词:知识管理 能力建设 学校发展
所谓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的获取、保存、更新、应用、创新等过程的管理,是将组织内的各种知识与人员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知识的共享、转化、扩散等方式,管理和提升组织内部知识,以增加组织的资产的过程。其目的是使组织的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用。
学校知识管理是指在一个学校之内,以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共享、应用、革新和评估过程为主线展开的种种知识管理活动的总和。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另一方面是学校层面的知识管理。前者通过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知识(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教学知识与经验)进行有效管理,可以积累和创新教师个体的知识,发展教师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教师的专业知识,又是学校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反过来促进学校知识的增长。因此学校推动以校为本的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可以在教师个体知识增长的基础上促进学校组织教育教学知识的增长,从而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双赢”。
现代校长的专业发展,要求校长从传统的权力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现代学校发展的需求,校长的角色定位、能力建设的范畴也在发生变化,领导学校教育教学知识的管理与创新,从而以知识优势促进学校发展的能力即校长的知识管理能力,应成为校长能力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因子。成功的学校知识管理实践,深受组织中多个层次的领导的影响,其中校长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学校知识管理战略协调者的作用,他是负责协调各个部门中多个知识管理项目的“原动力”。如何有效地行使知识管理职责,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管理能力的战略协调作用,这是校长必须思考的。
一、创设有利于学校知识管理的组织环境
知识管理包括对学校各种信息和人员的管理,会涉及学校中的每个人并影响到一些特殊的政策和办事程序。因此校长能获得中层领导的支持非常重要,只有中层领导都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大力支持,才能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
教师是重要的知识管理的参与者。因为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创造、共享、寻找和使用知识,所以校长的知识管理亦需要学校每一位成员的参与。
传统的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是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的,教师与管理者之间、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差别,缺乏顺畅的渠道,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应用,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校长需要形成平等畅通的互动渠道,需要弱化参与共享的教师之间的等级观念,从组织结构来看,简单的层次结构可以使教师较平等地传播和反馈知识,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性的、成长型的知识共享机制。因此为了促进学校的知识管理,校长需要发展学习型的组织结构,从而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和沟通,建立有利于学校全体教员之间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
二、树立有利于学校和谐发展的共同愿景。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指出,知识管理与创新并不是对客观信息进行简
单的“加工处理”,还应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员工个人的责任感及员工对组织和组织使命的认同感。教师只有认可学校组织的使命,并将个人目标与组织使命相结合,即形成共同的愿景才能从内心出发接受并积极参与知识管理的活动。因此,学校组织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为教师树立一个共同的愿景和整合的价值观。
校长应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多种形式为教师勾画学校发展的愿景,并引导教师参与知识管理。要注意愿景的设定不能太笼统,它应该是可预见的成果描述,并有具体的实施步骤,要把愿景规划与教师的福利、成长相联系,使教师切身体会到愿景是可以实现的,从而自觉地投入到专业发展中,在专业发展中实现自我超越。
三、营造有利于学校知识管理的文化环境
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微软公司认为,文化问题是成功实现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教师知识管理的文化障碍,常常表现为学校缺少知识共享的气氛,教师之间不愿意共享彼此的教育教学知识与经验。目前有很多的教师都是在知识不共享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只有让教师理解知识共享的价值,并看到知识共享给工作带来的好处,教师才会在价值观上进而在行动上有所转变。由于隐性知识是教师个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而获得的东西,因而一些教师会认为,拥有着部分私人信息正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如果把着部分知识也拿出来与他人共享,自己就可能会失去在这方面的“权威”地位。因此有的教师会对隐性知识的共享有所抵触,但这恰恰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学习型学校中的校长特别需要培植知识共享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从信任与分享中建立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学校文化环境,推动学校知识管理的发展与实施。首先要培育教师知识共享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其次转变教师的观念要循序渐进,再次,要不断强化共享意识,使知识共享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形成有利于教师进行合作的文化氛围。另外,校长还应积极鼓励组织成员创造新知、运用新知,并籍由组织文化的力量,营造和谐的组织气氛,使成员主动吸收新知、愿意分享知识,从而推动知识管理的航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四、构建有利于教师知识分享的技术平台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实了学校教师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的内涵,因特网上无限的知识资源,成为组织学习的巨大知识库。同时学校通过建立互动式、人性化的知识学习网站,建立讨论区和知识管理功能,可以促进学校内部知识共享,不仅能保存、积累、传播学校现存的和创造的知识,与外界分享组织学习的成果,更能为学校教师提供创造和管理学校组织知识的机会。在这一背景下,学校的知识管理者特别是校长一方面需要通过指挥为组织甑别、挑选有用的知识,并组合出合理的知识内容,传递给组织中的成员,以便他们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另一方面要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基于互联网的局域网,进行网络化管理,为知识管理提供物质基础。在建设基于技术的网络平台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互动式、个性化的学习知识网站;提高学校成员使用网站进行交流的意向;提高网站的新鲜度,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网站;用讨论区形式,促进学校成员随时随地加入虚拟的知识共享和交流社区。
五、制定有利于校本知识管理的激励制度
建立知识共享的管理模式,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内在激励机制。激励制度的有效运行,能够为学校知识积累与共享推波助澜,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挖掘学校知识的无限潜力,从而不断增大学校发展的内驱力。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当前,随着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及其经济状况的改善,相对而言,教师对物质方面的要求已不是最关注了,现代教师更注重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成长体验。因此适当的物质奖励虽然还是必需的,但更为持续有效的奖励,则是与教师的工作成就和个人成长相关系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校长可采用目标激励、培训激励等方式多渠道地让教师在知识共享中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给自己在人际关系、教育教学质量上带来的好处,从而将知识共享行为由外在的制度要求,转变为内心的需要,使之更自觉自愿地参与共享活动。此外为了培育知识共享的学校文化,消除教师间的不正当竞争,在激励方式上,校长应考虑将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激励的时间效应上,也应把对教师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以便强化激励手段对教师成长的正面效应。
六、加强有利于学校知识管理的校际协作。
学校是依存社会系统而存在的,学校的每一项改革都与社会变动息息相关。对学校知识的管理,校长不能单纯地认为就是对校内知识的管理,因而只关注组织内部的建设。事实上,知识管理更在于构建学校组织知识与社会知识系统的连接、互动与整合。一方面,基层学校可以同兄弟学校建立协作关系,比如,在民间自主交流的基础上建立校际间的“知识联盟”,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研讨会、教师互换、教育资源共享等形式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上级管理机关如教育局、教研室等,建立地区性的学校知识管理网络,在网络内,不同学校成员之间可以进行知识管理的指导、交流、借鉴、考评等活动,从而带动一大批教育机构的创新与改革。
总之,作为战略协调者的校长,应具备对学校教育教学知识资源进行规划的能力,具备对学校现有教育教学知识进行管理的能力和营造适合学校知识管理的信任、共享、创新的学校文化的能力。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校长要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积极倡导“支持、信赖、合作、共享”的学校文化,促进教师的整体发展,促进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主要参考书目:
陈继红:《知识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中小学管理》,2003(9)
易凌锋:《知识管理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上海教育科研》,2005(4)
易凌锋:《知识管理与学校发展》,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9-19
本文发表于2007年6月《现代校长与管理艺术》杂志上。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