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专业成长途径和方法探索
教师个人专业成长途径和方法探索
来源:网友投稿 作者:陈赛丹 时间:2008-01-29 点击: [903]
温州龙湾:陈赛丹 QQ:125320518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关于教师的成长问题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随之也要求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目前,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急需解决。那么,教师如何成长,成长的途径又是怎样的?笔者根据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谈谈教师专业成长途径。
关键词:内外驱动力 积极心态 高尚品格 吸取营养
众所周知,人的成长和发展是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需要,是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的。在伴随生命由生到老的历程中,我们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知识层次、洞察力、辨别力等等在不断的提高,这也是我们精神世界得到升华的表现。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我们在精神上要经历发展、进步以至完善的不断上升的过程。这是人一生的修养,是一种磨炼,更是一种境界。无论是从工作的需要出发,还是从个人、家庭的需要出发,我们的成长无外乎涉及到四个方面:环境、心理、品格、知识。
一、营造成长所需的良好环境。
(一)内驱力
人无志不立,要想有高成就,必须有高追求。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强烈愿望和明确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力量源泉。一些著名教师的成长大多是从确立当好教师的强烈愿望开始的。17岁的我由于崇拜初中语文教师孙榜,决定报考师范,立志要当像孙老师那样优秀老师。作为一线的普通教师要成长、发展,首先要强化自己成长、发展的愿望,确立比、学、赶、超的目标。
对既定目标的执着追求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保证。闵安萍一生扑在基础教育事业上,经历几番打击都未放弃。教师生活在现实中,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甚至是重大的困难和挫折。如果境遇顺了,心情好了,能满怀豪情,反之境遇差了就轻言放弃,这是难以成长和发展的。而如果遇挫折能心志不乱,抱着必胜的信念,朝着心中的目标执著地努力,不懈地追求,就会渐渐成长起来。
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是支撑教师教育生命的精神支柱。老一代教育家斯霞在“文革”中被戴上“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做些洗米洗菜、打扫厕所的粗活。斯霞说:“最使我伤心的是不让我上讲台教学,不让我跟孩子们接触。”1978年,斯霞被任命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她坚辞不受,因为她离不开她深爱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她深爱的孩子们。袁微子曾这样评价斯霞:“我终于从心里掏出一句话来:‘斯霞同志,您像母亲一样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我看这是您取得经验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教师的心里会充满阳光,教师的脸上也会阳光灿烂。
(二)外动力
校长的期待、鼓励和严格要求是教师成长的阳光雨露。人都希望得到认可、赞赏、鼓励,教师也不例外,他们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引起校长的关注和鼓励。人都有惰性,外在的要求和
压力是克服惰性的重要条件,校长的严格要求会激发起教师的内在潜力,引领着我们每个人在各自的事业上不断地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体验。
志同道合者的互助共进是教师成长的巨大支持。水落石必出,水涨船才高。人的水平取决于与之交往的人的水平。在教育界,于永正的成就不能不说与张庆、高林生、徐善俊等志同道合者的互助共进有关。李镇西、程洪兵、韩军等也是与其他名师互助共进的模范。我们每个教师都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独立特行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要主动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互助,主动寻求团队支持。这样我们的成长、发展才能不断获得助推力。
宽松、多元、发展性的评价为教师的成长营造广阔的空间。教育家无不是心灵自由的人。教师的职称、荣誉、待遇都与评价办法有关。如果教师被评价捆住手脚,其个性、创新都要受到约束,这是不争的事实。教育是异常复杂的社会活动,任何评价办法都难以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地测量出其优劣。既然如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应为教师创造宽松多元的评价环境,以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改革评价办法。
二、反思,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
衡量健康的标准,一个是身体,一个是心理,而心理的健康越来越受关注。作为教育人的人,教师的心理首先应该是健康向上的,人格应是健全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快乐、不如意的时候,只有在生活和工作的实践中经受得起挫折,并以此来锻炼自己,那么自己的心理就会不断成长起来,成熟起来。但是,那些特别消极、抵触的思想和行为久而久之不光会对自己构成伤害,还会“传染”给别人,造成整体伤害。例如,习惯性地或是人云亦云地抱怨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对工作和学生表现出厌恶情绪,整天忧心忡忡、怨天尤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就是心理脆弱,心理缺失。
提倡大家学会反思,就是让大家客观地看待自己,正确地对待别人,理性地化解矛盾。当我们埋怨工作累的时候,是否想过还有比自己辛苦的同志,还有许多艰苦的行业,是否想过以自身现有的条件、能力、业绩,可能被你认为更如意的岗位或是职业所接纳吗?当我们指责别人缺乏爱心或宽容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给别人的是什么?当我们斥责自己班级学生的时候,是否想过我们为孩子们创造了多少成长、发展、成功的希望和条件,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放心吗?
学会改变自己,理智地去把握,积极地去适应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成长。我们羡慕或者嫉妒那些工作上有所发展,做出成绩的人,其实他们的工作环境、人生经历和大家是差不多的,只不过他们努力的方向不同,眼光、胸怀、策略不同。在顺境中,愈加谦虚谨慎,在逆境中,不会把错误和矛盾归结到别人和环境上,挫折面前,反思自己,冷静、客观、多层面、多角度地看待和分析问题,找出自身差距,确定改进方向。与别人之间的探讨、沟通和交流也会是客观和理性的。像这样,拥有健康心理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人,有耐性、有韧性,经得起考验,也必定会赢得各方面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必定会构建起宽容、和谐的生活和工作氛围。
三、学会为人处事,形成日益高尚的品格
我们从事的是普普通通的职业,但是这份职业却是不平凡的,因为我们是在教书,更是在育人,育人须以德为先。职业的需要,世俗的界定,教师是品格高尚的群体。教师的自我定位要高,应自觉地、持之以恒地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成为思想素质高的人。
首先,要具有大局意识。明确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是紧密相连的,像爱国、爱家那样爱自己的学校,维护整体形象,这不光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境界。有人把一个团队的软实力作为衡量其综合实力的标准,所谓软实力是相对建筑、规模、配套设施而言的,就是指一个团体的凝聚力、竞争力、影响力。软实力越强团体综合实力就越强,软实力丧失,综合实力也就不存在了。一所学校能具有很高的社会声誉,这要靠几代人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不是哪一个人、哪一批人所能做到的,但是绝对需要每一个人去珍惜、去维护。我们还应该把自己的学校建设得越来越好,这更需要每一个人以长远的眼光,博大的胸怀,高度的热情投入工作。不光做好本职工作,还应该相互支持和配合,不利于工作的话不说,不利于工作的事不做。一个团队必须让这样的同志占主流--他们不怨恨,不计较,热爱学校,忠于职守,这样的团队就会充满希望。
第二,待人要宽厚谦让。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像关公那样成为信守做人准则的典范,但是我们有必要尽量给每一个我们接触过的人留下好的印象。对身边朝夕相处的同志要有一份感情,他们和你一样,也有家庭和工作上的困难和压力,有喜怒哀乐,也需要相互之间的理解、宽容、尊重、团结和扶持。当然这并不是个人主义和小团体意识,那是损公害己的。我们还要尊重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家长,负责任地教育好人家的孩子是我们的责任,诚恳地与人家交流是我们的本分,我们必须以师表风范的标准言行去赢得他们的心。“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关注小的细节才能胜任重大的任务。我们有必要约束自己,从每一个细节、小事做起,做个热情的人,热心的人,时时处处关心、关爱他人;做个平和的人,不高看自己轻视别人,不闹特殊;做个保持本色的人,“人之初性本善”,“畏大人则无放肆之心;畏小民则无豪横之习”。
第三,要有仁爱之心。梅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曾这样说过:“教书与种地都是要付出心血和爱心的,可贵的是当农民希望庄稼有个好收成时,从“选种、播种、施肥……”做好每一道工序。还把收成不好的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同理,教师应该好好对待每一个学生,耐心地去教育、引导、帮助、激励这些视你如父母的孩子们。充满爱心,真心地爱每一个孩子,就是要在长期地、耐心地引导、教育中,把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人生态度落实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形成意识、自觉行为和奋斗目标。爱孩子就要让孩子们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教师应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作风去潜移默化,善于做耐心持久的思想工作,多多关爱、引导、呵护,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四、读书,不断获取和积累知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每一个读书人耳熟能详的名言,然而只有真正懂得了它的内涵,才会明白这绝不是一句空洞的说教。书籍,是每个人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必备工具,试问哪些成功人士不是博览群书,从书海中觅到了充足的营养,获得了十足的动力? 相比而言,我们的知识积淀很少,知识层次不高,源于缺乏读书学习的氛围。不能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是缺少时间,而是没有珍视读书的价值,没有体验读书的快乐,再加上过重的工作负担,几乎使读书成了教师的奢侈品。但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要处理好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教师就要善于学习。所谓善于学习,一是会挤时间,二是能提高学习效率。挤时间,关键是有学习的紧迫感,认识提高了,时间会挤出来。关于提高学习效率,一是学什么,二是怎样学。
教师要读的书,首先是教育理论书籍。于永正认为:“最应该而且最值得站的是理论家这些巨人的肩膀。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将使我们看得更远。”像教育教学专著教师一定要读,因为读书能帮助我们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读专著让我们能更系统地了解、吸收、借鉴作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指导。
总之,成长需要漫长的过程,虽是体现个体行为,但是与周围的环境影响息息相关。我们首先要营造健康和谐的团体氛围,健康的团体是以健康的人为主体的,一个健康的人首先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又是以健康的心理为前提的。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渴求成长发展的内在愿望和需要保持一个积极进取的心态,需要学会更好的为人处事,需要掌握一套自我学习的方法,需要时时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一步一步成长为教育教学的明白人和行家。
参考书目:
1、《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钟启泉 2001
2、《走进新课程(理论篇)》,浙江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2
3、《新课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傅道春
4、《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腾图电子出版社,吴刚平,2002
5、《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理念与目标》,腾图电子出版社,郭元祥,2002
6、www.pep.com.cn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