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七周校本教研
10月14日,方嘉凝老师以阅读专题活动为主题,开设《欢迎来到我的书适圈》公开课。方老师紧扣“读好书,好读书”主题,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计划制定入手,帮助同学们进一步规划阅读,进而找到自身阅读的“书”适圈。评课环节中,在场教师一致表扬了方嘉凝老师作为新入职教师的教姿教态,方老师大方的表述,自然的表现,文字的表达赢得了现场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刘晓曼老师开设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公开课《预防犯罪》,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法治教育”中的学习主题。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本课依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应部分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具体对应的内容是:“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法律常识,但依法维权意识仍然比较缺乏,正义感强,但缺少自控能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本课采用议题式教学方法,总议题是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下设两个子议题:一、审“校园霸凌”,了解罪与罚;二、慎“不良行为”,加强自我防范。以音频导入,引出校园霸凌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说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不容忽视。视频播放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的一起校园欺凌案件,结合设问明确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刑法的内容规定了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以及对犯罪行为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法,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定罪量刑。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都是殴打他人的行为,为什么只有行为二构成犯罪?可以归纳概括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从而对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下一个定义。再结合前面提到的校园欺凌案件,引出刑罚的含义和种类。子议题二:慎“不良行为”,加强自我防范,通过小陈《小错铸大罪》的案例,设计活动:小组合作1、思考小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犯罪道路的?1、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3、他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最后得出结论:犯罪与年龄无关,犯罪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所以作为社会成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教后反思:本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增加趣味性,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课堂提问要多角度,提问面要广一点,学生回答完给予点评。
2024年10月18号下午开展了外国语初中一体型教育集团教学研讨活动,参与成员为外国语初中和游文中学两校化学老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化学课堂教学研讨。下午第一节课龚仲红老师开设了课题为“依据化学式的计算”的公开课。
听课结束大家一起进行了研讨。一致认为龚老师整堂课上的很不错。教研组长周梅华老师赞扬课堂上龚老师亲和力强,教态自然,学生参与度高,但环节完整性有待提高。混合物中元素质量的计算融入于生产情境之中,将化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兴趣。薛老师指出如果把必要的化学公式总结在黑板上,内容将会更加清晰明了。弓老师建议可以引入关系法进行化学式的计算。
老师们都提出自己关于公开课的看法建议,认为龚老师依据化学式的计算能落实学习目标,“教—学—评”一体化中的“评”最有效的就是过程性评价。龚老师过程性评价伴随于整个课堂实施的全过程,促进了深度学习。我们广大化学老师在评价时应认真贯彻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落实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路径。
开学第七周,生物组钱登峰老师开设了公开课《人体的激素调节》。人体的激素调节是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钱老师在课程设计上尽量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出发,配以相应的图片、视频片段,化抽象为形象。从生活中的例子着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总体来讲,钱老师课堂设计精彩,重难点突出,语言幽默风趣,具有生动性,启发性,教学效果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2024年10月17日,艺术组屈怡旻老师开设了一节公开课——《有趣的夸张》。
屈老师通过对漫画肖像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漫画中夸张元素所带来的趣味性与强大表现力。这一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深入欣赏和真切感受漫画艺术中独特的审美价值,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特征,进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漫画肖像作品。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他们在漫画创作中积极尝试运用不同的夸张手法。通过实践创作,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畅游,挖掘自身的艺术潜能。学生们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我,开拓视野,为未来的艺术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