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在2018年常熟市“我与红十字”征文绘画比赛中获奖
为纪念第71个“5·8”世界红十字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和参与红十字爱心公益活动,市红十字会、市教育局、市民防局于4月份在全市中小学校中开展了“我与红十字”征文绘画比赛。
我校高度重视、积极响应, 组织学生参加此次比赛。经评审, 常熟外国语初级中学曹以柔荣获获三等奖、章筱玥荣获优秀奖。
特此祝贺!
德育处 团委
2018/06/14
附:获奖作品
我与红十字
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初一(4)班 曹以柔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一群人,手舞红旗,眉目带笑站在烈阳下指挥一众车水马龙沿街流淌,比秋日暖风更美上三分。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一群人,身着红褂头戴红帽,穿梭于人潮万千里帮着人们做事,在呼唤声中如燕而行。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一群人,肩佩袖章,软言细语地对着半大的孩童慰哄,扶着已入花甲的阿姆前行。
我见过。
应该是很小的时候,我就见过他们了——直到今天,他们仍出现于我的视野中。
08年时汶川的一场浩劫,几乎使全国上下都陷入一种无措与悲痛中。记忆里的影像已经很模糊了——那时或许还未记事吧,只晓得出了大事情,大到谁都在说,都在讲,新闻上滚动着在播,沙砾石块下藏着的是陨落的生命。它被拍成一帧帧的画面,底下是蓝色的背景,显示着触目惊心的白字。
我还记得里面有那么一句:全国各地群众正在募捐赈灾物资。
于是便有了所见吧。在街上有这么一个透明的塑料箱子端端正正搁在铺了垫布的桌上,上面明晃晃的“募捐箱”三个字,一个鲜红的十字印在中间,能透过箱壁瞅见堆在一起的纸钞,有零有整,怪壮观的。
我问母亲这是什么,她说是希望
能给别人带来希望是很厉害,很神圣的事情吧。
那就这样做吧。年幼的我在母亲的指引下把纸币塞入箱口,一抬头看见桌后的阿姨朝着我笑,帽子上有着和箱上一般模样的十字,耀眼醒目。
后来进小学,学校举行义卖活动时又见到他们,一样的十字,一样的鲜红,一样的笑容。有年轻的学生,也有工作的成人,笑语晏晏如同初升朝阳,能挥去漫天乌云密布。
我想他们该是人间的天使吧,不求回报,要的是社会的美好。
也许我以后还是会在街头店口,校内馆里见到他们的身影,也许还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又也许我会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无论如何,我与红十字的缘份,依旧会持续下去,像是圣杯上不灭的火焰,延绵不绝,永不停息。
我和红十字
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 初一(4)班 章筱玥
每每来到医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鲜红的“加号”。总以为不过是个再简单不过的符号,甚至因为讨厌里面可怕的针管和难闻的药水而常常绕道而行,殊不知那标志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红十字,一个庄严而又神圣的组织。她的会旗,便是那鲜红鲜红的“十字”。我与她的初识,是在那一个美丽的黄昏——
天边滚动着团团火红的云彩,燃烧的太阳正慢慢走向地平线。阵阵微风拂来,路边梧桐树轻轻摆动着。我牵着妈妈的手,漫无目的地走在小道上。
突然地,视线里出现了一栋并不太高的房子。“妈妈,那是什么?”我抬起稚嫩的手指,指向那陌生的建筑。
妈妈先是一愣,向远处望了望:“哦,那是市血站。”
我感到很奇怪:“血站是干什么的呀?难道,是用来研究人们的血?”
“不是你想的那样。这个血站是给人们采血,然把那些献的血保存起来,等到有人需要了,就输给需要的人。”妈妈笑了笑,纠正我说。“献血是一件很伟大的事呢。”
“这样啊。”我怀着敬畏之情再次抬头看了看那远处的房子。现在我知道了,那是血站,是人们用来献血的。从那时起,一颗红十字的种子于不经意间开始在我心底播种,生根发芽。
“那妈妈,我也想做伟大的事,我也能献血吗?”我瞪大眼睛,满怀希望盯着妈妈。
她微笑着,俯下身来温柔地问我:“抽血要用针的,你不怕吗?”她等待着我的回应。
“我不怕!只要能为别人做点事情,献血又算得了什么!”我拍拍胸脯,自信地说。
妈妈再次笑了笑,摸了摸我的头,“妈妈支持你去做这样有意义的事,只不过你还太小,没有能力献血。等以后长大了,再去做对社会做贡献。”她直起身,拉着我往前走去。
直至现在,我才明白,原来红十字并不只代表着血站。生活中,“红十字”的精神无处不在——哪怕是为山区的孩子们捐出一件旧衣服,为步履蹒跚的老奶奶让一次座——这是奉献的精神。
其实,红十字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世界,息息相关。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