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之窗>国旗下讲话>详细内容

国旗下讲话

第四周:校园惩戒与抵制校园侵害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22 14:15:14 浏览次数: 【字体:

我的身体我做主:中学生防性侵知识

青春期的我们,正像迎着阳光生长的小树,对世界充满好奇,也开始探索身体与自我的边界。但在成长路上,可能潜藏着“性侵”这一危险陷阱。作为中学生,学会保护自己、远离性侵,是守护青春安全的重要一课。这份指南,将帮你认清风险、掌握方法,做自己身体的“安全卫士”。

一、先懂“性侵”:明确哪些行为是危险信号

很多同学对“性侵”的认知停留在极端暴力上,但实际上,性侵的范围比我们想象的更广,只要是违背意愿、涉及身体隐私或性相关的强迫行为,都可能是性侵。常见的危险行为包括:

- 身体触碰类:未经允许触摸、搂抱、亲吻你的隐私部位(如胸部、臀部、生殖器等),或强迫你触摸他人隐私部位;强行脱你的衣服、拍摄私密照片或视频。

- 语言与信息类:用低俗、露骨的语言挑逗你,发送色情图片、视频或文字;追问你的私密生活细节,编造谣言骚扰你。

遭遇危险:学会“冷静应对”,不让伤害扩大

如果不幸遇到性侵威胁或已经遭遇伤害,不要慌!记住这4个步骤,能最大程度减少伤害:

1. 优先保证安全,不硬拼

若对方力量比你强,不要盲目反抗(比如撕扯、辱骂),以免激怒对方导致更严重的伤害。可以假装顺从、寻找机会逃跑,比如趁对方不注意冲向人多的地方,或大声呼喊“救命,有人欺负我”,吸引他人注意。

2. 及时留下“证据”,不破坏现场

若无法立刻逃脱,尽量记住对方的特征(如穿着、外貌、声音),保留与对方相关的物品(如对方的衣物、毛发、留下的饮料瓶);如果被拍摄私密照片,不要删除聊天记录或照片,这些都是后续维权的重要证据。

3. 第一时间“求助”,不独自承受

脱离危险后,一定要尽快告诉信任的人——可以是父母、班主任,也可以是学校的心理老师或保安。不要因为害怕“被指责”“没面子”而隐瞒,你的家人和老师一定会站在你这边,帮你处理问题。如果情况严重,要及时报警(拨打110),让违法者受到法律制裁。

4. 做好“心理疏导”,不自我否定

遭遇性侵不是你的错,错的是施暴者。如果事后感到恐惧、焦虑或自卑,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比如跟心理老师沟通,或在家长陪同下接受专业心理辅导。时间会慢慢抚平创伤,你依然值得被爱,不要让他人的错误影响自己的未来。

二、保护自己,不是“胆小”,而是“勇敢”

很多同学觉得“性侵离自己很远”,但危险往往藏在疏忽里。学习防性侵知识,不是让我们变得“多疑”,而是让我们拥有辨别危险、保护自己的能力。

综上,可以通过逃离并寻找安全处所、摔破东西或发出大的声响来吸引起他人注意、对坏人撒谎来保护自己、在公共场所大声呼救、告诉父母、不接受陌生人给的食品或饮料、避免和陌生人说话或搭腔、对他人的奇怪要求说不等方式来解决。

面对大家的心理压力,请记住:

- 你的身体你做主,拒绝不舒服的接触,不丢人;

- 遇到危险及时求助,不软弱,这是聪明的选择;

- 哪怕遭遇不幸,也不要否定自己,你依然可以拥有美好的青春。

愿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带着“安全意识”成长,在阳光下大胆追逐梦想,永远远离伤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防校园霸凌

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全方位防治校园霸凌的实践与思考

校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承载着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的双重使命。然而,校园霸凌这一隐性“毒瘤”的存在,却让部分学生的青春蒙上阴影,不仅威胁着受害者的身心健康,更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秩序,冲击着教育公平与社会伦理底线。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校园霸凌发生率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曾遭遇或目睹过不同形式的霸凌行为。因此,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霸凌防治体系,已成为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先搞懂:哪些“小事”其实是霸凌?

别以为霸凌只有“打架”才叫霸凌,很多藏在日常里的行为,其实都在伤害别人:

- “动手动脚”的身体霸凌:故意推搡你、抢你的文具、撕你的作业本,甚至偷偷掐你、绊你,用肢体动作让你害怕;

- “扎心”的语言霸凌:给你起侮辱性的绰号(比如嘲笑你胖、矮、成绩差),当着同学的面说你“没用”,还散布你的小秘密让你难堪;

- “孤立”你的社交霸凌:组队不跟你玩,故意不告诉你作业,甚至煽动其他同学一起不理你,让你在班级里像个“外人”;

- “躲在屏幕后”的网络霸凌:在班级群里发你的丑照、P恶意图片,私信骂你,或者假装“路人”在网上造谣诋毁你。

记住:只要这些行为让你感到委屈、害怕、不想上学,那它就不是“玩笑”,而是需要警惕的霸凌!

二、剖析校园霸凌滋生的多重诱因

校园霸凌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根源,才能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从家庭层面来看,不良的家庭环境是校园霸凌的重要“温床”。一方面,部分家庭存在“溺爱型”教育,家长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过度包容、甚至纵容,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规则意识与同理心,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习惯用暴力或威胁的方式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暴力型”或“忽视型”家庭也会催生霸凌行为,有些家长将家庭暴力作为管教孩子的手段,孩子在长期模仿中会将“暴力等同于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忙于工作等原因,对孩子缺乏情感关怀与行为引导,孩子为寻求关注或宣泄情绪,可能会通过霸凌他人来获得“存在感”。此外,家庭氛围紧张、父母价值观扭曲等,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其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社会层面来看,不良社会环境对校园霸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面,网络暴力、暴力影视、游戏等媒介内容,将暴力行为美化或娱乐化,青少年在缺乏辨别能力的情况下,容易受到误导,将虚拟世界的暴力行为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另一方面,社会对校园霸凌的认知存在偏差,部分人认为“孩子间的事无需小题大做”,这种观念弱化了对霸凌行为的谴责与干预,导致霸凌者的违法成本降低。此外,部分社区缺乏对青少年的关爱与引导,青少年在课余时间缺乏健康的活动场所,容易受到社会闲散人员的影响,沾染不良习气。

从个体层面来看,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与人格特质也与霸凌行为密切相关。青少年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自我意识增强但情绪调控能力较弱,容易因冲动、嫉妒、自卑等情绪引发冲突。部分施暴者可能因自身存在自卑心理,通过霸凌他人来掩饰内心的脆弱、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而部分受害者则因性格内向、胆小懦弱,或缺乏家庭与学校的支持,成为霸凌者的“目标”,且在遭遇霸凌后不敢反抗或求助,进一步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

三、应对之道:遇到霸凌别慌,把伤害降到最低:

1. “硬气”说“不”,不做“软柿子”

如果有人故意招惹你,比如抢你东西、骂你,别低着头不说话——看着对方的眼睛,清晰地说“你别这样,我不喜欢!”。很多霸凌者就欺负“不敢反抗”的人,你的态度越坚定,对方越容易退缩。要是对方继续纠缠,就立刻走开,别跟他争吵或动手,避免自己受伤。

2. “聪明”躲着走,不踩“危险坑”

平时尽量不单独去偏僻的地方,比如放学后别一个人留在空教室、别走学校没人的小巷;如果发现某群人总爱欺负同学,就绕开他们,不主动凑过去;网上有人找你聊奇怪的话题、要你的私人照片,直接拉黑,不跟陌生人“深交”。

3. “及时”找帮手,不独自扛着

遇到霸凌最忌讳“怕丢人而不说”!一定要告诉信任的人:比如回家跟爸妈说,他们会帮你想办法;或者找班主任、喜欢的老师,他们能在学校里帮你解决问题。如果情况严重,比如有人打你、威胁你,还可以让家长陪着报警,法律会保护你。

四、看到别人被霸凌?别当“旁观者”

如果看到同学被欺负,别站在旁边看,你的一个小举动,可能就是别人的“救命稻草”:

- 悄悄帮个忙:比如趁霸凌者不注意,拉着被欺负的同学一起走,或者假装喊“老师来了”,吓跑霸凌者;

- 事后递温暖:被霸凌的同学可能会很自卑,你可以主动跟他说“别害怕,我陪你告诉老师”,或者借他笔记、跟他一起吃饭,让他知道自己不是孤单的;

- 不做“帮凶”:千万别跟着起哄、拍视频,也别传播被霸凌同学的“笑话”,你的沉默或跟风,只会让伤害变本加厉。

法治副校长  李军

fe3fe0c2f1eb44cd800b9be4ca73d872.Jpeg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